人工晶狀體(intraocular lens, IOL)通常是指由人工合成材料制成的一種用來代替人眼晶狀體的特殊透鏡, 它的成分主要包括硅膠、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水凝膠等。人工晶狀體的形態(tài)通常是由一個圓形光學透鏡和周邊的支撐襻組成, 光學鏡頭的通光口徑一般為5.5~6.0 mm, 支撐襻的作用是用來固定人工晶狀體。
一般在進行白內障手術時, 醫(yī)生要先將渾濁的晶狀體摘除, 然后植入人工晶狀體以替代原來的晶狀體, 使外界的物體能夠聚焦成像在視網膜上。由于人工晶狀體具有重量輕、光學性能好、相容性良好和能生物降解等特點, 患者術后一般都能適應, 并無排異反應。
人工晶狀體的發(fā)展歷史
人工晶狀體的研究始于18世紀。1766年, 意大利眼科醫(yī)生Tadini介紹了一種能使白內障患者手術后恢復正常視力的設想, 即在進行白內障手術時, 將研制的一個類似晶狀體的橢圓形透明小體放入患者的角膜后面, 即原來晶狀體所在的位置, 以取代渾濁的晶狀體。1795年, Casamat根據Tadini的設想, 用玻璃制造出了一個類似的人工晶狀體, 并在白內障術后植入到患者眼內, 結果正如他所料, 人工晶狀體在植入后很快就脫位于玻璃體。雖然他對人工晶狀體植入術的嘗試失敗了, 但他仍然被認為是植入人工晶狀體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 英國眼科醫(yī)生Ridley發(fā)現許多飛行員的受傷眼內有飛機倉蓋上的有機玻璃(PMMA)小碎片, 但碎片在眼內卻沒有發(fā)生異物反應, 它與人體組織有非常好的相容性, 這啟發(fā)了他嘗試用玻璃或者一些高分子有機材料來制造人工晶狀體, 于是在化工專家的協助下, 用醫(yī)用有機玻璃制造了人工晶狀體[2]。當時Ridley用的人工晶狀體的形態(tài)與自然晶狀體的形態(tài)相似, 中間是雙凸透鏡的橢圓形小體, 四周邊緣較薄。人工晶狀體的直徑較自然晶狀體的直徑小1 mm, 目的是易于將人工晶狀體植入囊袋中, 且可以減少人工晶狀體對睫狀體產生過度的壓力。
1949年11月, Ridley在英國倫敦Thomas醫(yī)院施行了一例人工晶狀體植入術, 即在白內障囊外摘出手術后, 將人工晶狀體植于虹膜后晶狀體囊袋中, 第二年在同一家醫(yī)院又植入了第二例。而后Ridley醫(yī)生計算了人工晶狀體的弧度, 制造了一批標準的人工晶狀體, 并施行人工晶狀體植入術, 許多病人術后裸眼視力都在0.6以上, 也沒有明顯的并發(fā)癥, 這引起了世界各地眼科醫(yī)生的很大興趣。1947年, 我國張錫華教授在英國跟隨Ridley醫(yī)生進修時, 受到了很大的啟發(fā), 兩年后回國, 利用飛機上的有機玻璃碎片按照Ridley醫(yī)生的人工晶狀體標本, 親自磨制并先后在西安市第四醫(yī)院和第四軍醫(yī)大醫(yī)院進行了老年性白內障囊外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體植入術。這是我國早施行人工晶狀體手術的情況, 但由于當時條件限制, 僅個別病例獲得了成功。隨后又有許多各國著名的眼科學者投入到白內障手術中, 并在Ridley所設計的人工晶狀體的基礎上設計出了各自的人工晶狀體。
20世紀五六十年代, 由于手術條件及人工晶狀體制作材料的限制, 使人工晶狀體植入術后的并發(fā)癥較多, 在當時得不到廣泛推廣。直到七八十年代, 隨著眼科顯微手術的開展, 人工晶狀體制作材料和工藝的不斷改善, 使人工晶狀體植入術后的并發(fā)癥明顯減少, 從而得到推廣。特別是在20世紀80年代開展的超聲乳化白內障吸出聯合人工晶狀體植入術, 由于它具有切口小、愈合快、術后角膜散光輕, 視力恢復迅速等優(yōu)點, 得到了眾多眼科醫(yī)生的認可。近10年來, 人工晶狀體的制造工藝在不斷提高, 除了非球面人工晶狀體外, 雙焦點和多焦點人工晶狀體及散光人工晶狀體的出現, 可滿足患者白內障術后對不同距離的視力要求[3]。近幾年還出現了區(qū)域折射(SBL -3)型人工晶狀體和無極變焦(symfony)人工晶狀體, 它們?yōu)榛颊咛峁┝肆己玫穆阊圻h、近視力。
人工晶狀體發(fā)展一開始主要用于醫(yī)學,是為了幫助白內障患者手術后恢復視力是使用,但是副作用也頗多。但是在現在,科技的發(fā)展是人工晶狀體副作用得到了改善,應用廣泛,又給白內障患者帶來了可以重見光明的機會。